编者按:
还有不到50天,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拉开帷幕,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,更是一次提升城市协同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大机遇。
办赛即办城,粤港澳三地如何借此次体育盛事,将团结拼搏、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,转化为人文纽带,深化区域联结?在本届全运会上,诸多赛事场馆属于更新再利用,湾区城市应如何以赛兴城,唤醒历史文脉,存续市民共同的“记忆与乡愁”,从而增强城市凝聚力与文化软实力?赛场内外,志愿服务热潮正在湾区涌动。这股力量,又将如何推动全民参与、共建文明城市,形成长效机制?
《好运大湾区》文明主题周特邀三位专家,围绕大湾区精神文明建设、历史文脉传承、公民素养提升等维度,深入探讨“文明精神”与“健康体魄”如何相辅相成,为湾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建言献策。
“大湾区文化多元但缺乏统一品牌,经济光环过于耀眼,加之传播风格内敛,导致其文化内涵未被充分认知。”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分院院长张一恒在接受南方+专访时如是说。
与经济上的成绩相比,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层面的全国显示度不高。在他看来,这并非文化底蕴不足,而是叙事方式未能与时代特征有效结合。
当前,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提出“绿色、集约、节俭”的办赛理念,大量采用旧场馆更新而非新建。这一模式不仅节约成本,更成为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契机。
“更新不是目的,‘复兴’才是关键”,他认为,需要通过结构修复、功能赋能和记忆再叙事,激发市民对城市空间的“再认同”,使承载集体记忆的地标“焕新而不失真”。
这场体育盛会是大湾区首次以“抱团”形式在全国面前亮相的舞台。张一恒表示,国家级舞台具有强大的放大效应,届时全国目光将聚焦于此,为湾区实现从“经济巨人”到“文化巨人”的形象升级提供绝佳窗口。
在文化传播方式上,张一恒有其独到见解。他认为文化的展示不应局限于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,而应通过运动员、游客、媒体的亲身体验,融入赛事的每一个环节、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。“从一句亲切的粤语问候,到一碗地道的双皮奶,这种沉浸式体验的传播效果远胜于任何宣传片。”他说。
针对旧场馆改造,张一恒特别指出情感连接的重要性:“新建地标往往需要时间培养公众情感,而旧场馆的更新则是在已有情感基础的载体上做文章。”这种方式让市民感觉“这是我们的场馆被赋予了新生命”,而非“一个陌生的建筑空降而来”,让场馆从“功能建筑”化身“情感地标”。
对于珠海这样的年轻城市,张一恒建议要重视公共空间的“再利用”和“再设计”。虽然珠海的城市发展史相对较短,但同样拥有承载市民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。通过对老香洲等地区公共设施的升级,可以避免城市发展中的“记忆断层”,让年轻的城市也能沉淀出历史厚度。
在场馆功能规划上,张一恒主张将其转变为“复合型城市文化客厅”。他提出可以在公共空间嵌入展示场馆历史变迁的“微型博物馆”,邀请大湾区艺术家创作艺术装置,并在设计时预留赛后活动空间,使场馆成为“永不落幕的文化展台”。以珠海体育场馆为例,赛后完全可以转型为举办沙滩音乐节、海洋文化艺术展的场所,与城市气质无缝衔接。
在文化表达层面,张一恒建议通过视觉符号系统传递湾区共荣理念,将木棉花、紫荆花、莲花及珠海渔女等元素融入设计,采用香云纱、广绣等非遗工艺制作颁奖礼服。语言方面可采用三语播报,在志愿者服装上融入“得闲饮茶”等粤语词汇,使用“阿仔”“阿女”等亲切称谓拉近距离。同时设立“湾区风味角”提供地道小吃,让味觉体验成为文化传播的独特渠道。
策划:林焕辉 赵杨
统筹:何山 林郁鸿 谢苗枫 赵越 曲广宁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
撰文:谢静怡
【作者】 谢静怡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